"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" ——《离骚》
译文: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,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。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,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。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,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。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,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。
这是屈原在《离骚》中的开篇之句,也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追溯。
屈原,名平,字原,公元前340年左右出生于楚国丹阳(今湖北宜昌)的贵族家庭,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,次年,定居乐平里。
也正是在这里屈原的仕途开始起步。
屈原幼年时深受家族文化的熏陶,广泛涉猎各种书籍,在家族的期望下,饱读诗书,不仅精通诗词歌赋,还深谙政治、军事之道。虽然出身贵族,但他并没有脱离民众。从小便混迹在民众之中,深知百姓的疾苦。
公元前321年,秦军犯境,年纪轻轻的屈原,没有选择退缩逃跑,而是组织起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,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,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,公元前320年,应怀王之召进京,在鄂渚担任县丞。
自此屈原便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。
公元前319年,屈原因其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”被楚怀王提拔为左徒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,期间首次出使齐国,真正的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 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”。
平博官网在这个职位上,屈原开始大展宏图,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
他提出改革内政,加强法制建设,提高行政效率;主张联齐抗秦,以维护楚国的独立和安全;注重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,以促进经济发展。这些措施的实施,使得楚国在一段时间内国力大增,百姓安居乐业。
然而好景不长,在屈原仕途生涯风生水起之时。
他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。这些贵族势力长期以来盘根错节,掌握着楚国的大部分资源和权力。屈原的所作所为让这些贵族集团大为不满。
因为其性格耿直,不愿与当时的权贵同流合污。 在修订法规的过程中,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等人的意见,从而进一步激化了与贵族之间的矛盾。
据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等史料记载,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,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,在楚怀王面前诬陷屈原,说屈原自夸功劳,称“除了我别人是作不出来的”。楚怀王听信谗言,开始疏远屈原,并最终免去了他的左徒之职,降为三闾大夫,负责管理王族事务。
这一职位的变动,标志着屈原在楚国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失势,个人的政治生涯的开始步入低谷。
在秦楚“黄棘之盟”事件中,屈原反对与秦国结盟,但楚怀王受到秦国使者张仪的欺骗,导致屈原的政治立场与楚怀王及当权贵族相悖,这一事件使得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进一步降低,加剧了屈原的困境,最终因为政治斗争和谗言而被流放至汉北(今河南南阳西峡、淅川一带)。
在这流放的途中屈原心中苦涩,提笔写下了那首绝唱千古的《离骚》
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"
"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"
"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。" -《离骚》
表达了屈原遭受诽谤和误解的无奈,以及他清白无辜的内心,对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执着,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牺牲,也绝不后悔。
公元前313年,为了破坏楚齐联盟,秦国派张仪贿赂令尹子兰、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,后又以“献商于之地六百里”诱骗楚怀王,导致齐楚断交。随后楚怀王先后两次兴师伐秦,结果都被秦打败,先后丧失八万军队,大将军屈丐、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,自此汉中郡沦陷。
这时的屈原已经结束长达6年的流放生涯,返回了楚国郢都(今湖北荆州)。
正值秦军攻楚,一路攻城拔寨,连取楚八城,秦昭王“邀请”怀王在武关(今陕西商县东)相会。
屈原和昭雎力劝怀王不要赴会,直言,“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,不如无行。”
可楚怀王却听信幼子子兰之言前去赴会,结果怀王一入武关,就被秦军扣留,劫往咸阳,最后客死秦国。
楚怀王被扣留期间,楚人立太子为王,是为楚顷襄王。
屈原将楚怀王的客死他乡归咎于怀王的幼子子兰 ,指责子兰结党营私、排挤异己、蒙蔽大王、陷大王与不义。
子兰也因此对屈原怀恨在心,在接下的日子里,不断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,最终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湖南的湘水、沅水一带。
"乘舲船余上沅兮,齐吴榜以击汰。船容与而不进兮,淹回水而凝滞。"-《渡江》
屈原道出了自己进退维谷、徘徊江上的无奈心境。
"惜往日之曾信兮,受命诏以昭时,"
"心不怡之长久兮,忧与愁其相接。"-《惜往日》
回顾了自己早年得志的岁月,以及后来被谗言所害的遭遇。
而这一次的流放,更是长达18年之久,也是这一次流放屈原的人生画上了句号。
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,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。此时的屈原已经62岁高龄,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深感绝望和悲愤。在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挽救楚国的情况下,他选择了投汨罗江自尽,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。
“皇天之不纯命兮,何百姓之震愆。"
"曾不知夏之为丘兮,孰两东门之可芜。"-《哀郢》
流露出屈原在得知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陷,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。